华龙网讯(吴倩) “项目成员有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获得者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教授……”
“我们研发的技术,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每吨二氧化碳直接经济价值高达千元。”
日前,在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赛场,重庆代表团毛华中的介绍不断给评委和观众“惊喜”,路演结束后现场竟自发地响起了掌声。
这一个集“顶尖团队”与“顶级技术”于一身的《碳捕集与资源化(CCUS)产业化项目》,成功斩获了大赛海外赛高端装备赛道金奖,实至名归。
诺贝尔奖获得者加成
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智慧
看不见摸不着的二氧化碳,是气候变暖的“元凶”之一。森林大火频繁、南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觑。
节能降碳除了通过能源结构调整与转型,依托植树造林等方式生态降碳,还要靠加大“含科量”提高“含绿量”。
如何将火电、水泥、化工、钢铁等碳排放的“大户”,实现绿色转型升级?
毛华中团队给出了答案——新一代的碳捕集与资源化CCC技术。
“康斯坦丁教授为碳捕集与资源化CCC技术做了理论支撑,以便我们将具体实践与理论研究进行有效衔接。”毛华中说。
三十多年来,毛华中一直专注于膜技术及其膜反应器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创新性开发了新一代的碳捕集与资源化CCC技术。该技术可以将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捕集后,运用最先进的纳米材料选择性特种分离膜HNF技术,结合化学转化系统直接转化成负碳的工业级原料产品,例如碳酸氢钠或碳酸钠等,真正实现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每吨二氧化碳直接经济价值高达千元,实现扭亏为盈,还生态“高颜值”的同时,实现经济“高价值”。
“该技术的创新与突破点在于解决了国内目前CCUS技术捕集成本高、能耗高、占地面积大、不能为客户创造经济价值等痛点,扭转了难以大规模工业化产业化的局面。我们的目标就是使用这种顶级技术来平衡地球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毛博士眼中,二氧化碳只是被放错位置的资源。 桐城新闻网
据了解,毛博士团队拥有专利的碳捕集与资源化CCC技术,是一种成本可控且能盈利的可持续发展技术,为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提供全套解决方案,属于国内甚至是整个亚洲的“独家”技术。
“我们认为,这项技术的前景非常广阔,推广落地后,可帮助我国解决火电行业50亿吨二氧化碳降碳的问题,能有效推动我国‘双碳’事业高质量发展,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中国力量。” 团队核心成员赵元圆补充道。
走出国门继而折身反哺 恩施新闻网
项目已落户重庆万州
“我跟重庆很有缘分。”毛华中说。
上世纪90年代,即将博士毕业的他,受中国科技部邀请,与近二十个海外留学的博士一同回国考察上海、北京、重庆等城市。
“山城重庆,仰头看是一片片的小瓦房。让我记忆很深的是,我们还在政府的小院子里吃了一顿麻辣的火锅。”毛华中回忆道。
当时的重庆一切都是“青涩”的,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更没有完备的科研设备。最终因为家庭、科研环境等种种原因,毛华中与重庆“擦肩而过”。
如今,在国外摸爬滚打三十多年的他,再次踏上了重庆这片热土。 民生新闻网
“我早期有机会出去学习,现在更有这个义务把技术带回来。我是中国人,中国是真正的祖国!”毛华中认真地说。
目前,碳捕集与资源化(CCUS)产业化项目正落地重庆万州区博联热电联产厂区,进行国内首套工业化示范项目展示,并成立了创博低碳科技公司(万州SPV公司),项目总投资1亿元,示范项目可研、环评已完成,详细设计正在进行。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后,每年将产生1.8万吨纯度99%以上的碳酸氢钠资源化产品,供给当地化工厂使用,同时获得1万吨CCER配额指标。
毛华中选择带领团队归国,除了乌鸦反哺之义、情系桑梓之情,还因为重庆“近者悦,远者来”人才环境的吸引力。
据了解,重庆为推动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人才与发展互生共赢,围绕“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抓住全球人才流动新机遇,大力实施“百万人才兴重庆”计划,统筹推进各类引才项目,更大力度、更加精准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吸引海内外公司在重庆设立或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基地,支持大院大所、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市单位共建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引导人才向以西部(重庆)科学城为引领的科创核心承载区、两江协同创新区等高能级战略平台、开发区(园区)等重点人才平台集聚。支持企业开展市外海外并购,布局市外海外人才飞地,实现全球引才、全球用才。 中新评论网
由此,现在的毛华中多了一个身份——诺奖(重庆)二维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已经将重庆当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重庆的火锅味道没有变,而我也越来越能吃辣了。”毛华中笑着说。
重庆,一如既往的火锅飘香,始终如一地渴求人才,正成为各路人才的追梦之处、筑梦之地、圆梦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