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通讯员 李阳 冯康会)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市级“双高”建设任务和艺术类高职教育的特点,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高水平专业群教师团队从教书育人实效出发,充分挖掘农村传统文化元素和汲取精神力量,将农村红色、金色、绿色、底色和本色的“五色”资源融入职业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探索出一条“五色”助推“五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育人模式。
弘扬“红色”文化主基调,为学生铸魂以立“德”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学校通过“大思政课”、主题教育、理论宣讲、红色研学、志愿服务、教学实践、艺术创作等“体验+融入”的乡村实践活动,搭建“乡村振兴+党建”和“行走的思政课”等平台,传承红色文化根脉,赓续红色文化基因,引导大学生以德为学、以德塑行、以德立人,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良好品德修养,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融入“金色”发展新活力,为学生强技以培“智”
学校聚焦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振兴+实践育人”,与多地政府共建乡村振兴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和社团服务等研学、实践平台,建设乡村实践“大课堂”,让大学生深入乡村、走进乡民、融入乡情,善于从“高粱”“麦穗”等庄稼作物中挖掘、吸收、运用乡村文化中有教育意义的养分和元素,在金黄的田野上学习劳动人民的知识和智慧。
同时,学校以“乡村振兴+艺术设计”,组建设计专业实践团队,开展文旅实地调研;开展农产品品牌和非遗文创设计大赛等活动,以艺术设计知识创新助力乡村文化产品产出和服务供给。以“乡村振兴+文化采风”,紧密重庆市各区(县)、乡(镇)、村特色文化,开展现场教学实践活动,用画笔点亮乡村,赋予乡村新的艺术生命力,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知识力量。
倡导“绿色”健康新理念,为生命赋能以强“体”
学校以乡村绿色资源赋能学生健康成长,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大学生深入乡村、走近自然和关注农民,在绿色中孕育健康、和谐和美德。实施社会实践活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优选生命健康知识、动画故事绘本和互动小游戏等方式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艺体支教活动,用青年之力普及健康知识,以星火之光点亮健康乡村,力争做好生命教育的传播者和人民健康的守护者;组建集音乐舞蹈、文化体育、艺术设计类的师生为核心成员的创作团队多次赴对帮扶地区开展乡村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的创作采风。通过支教和采风活动,既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又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衡水新闻网
传承乡村文化“底色”,走进非遗传承以育“美”
学校充分挖掘乡村独有的文化底色,将乡村采风与课堂教学结合,宣传乡土文化、传播优秀民俗、弘扬文化自信,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审美素养,让乡村真正成为学生美育实践的大舞台。通过将木版年画(木雕)、传统漆器(磨漆画)、蜀绣、荣昌折扇、夏布、安陶等元素融入现代家居饰品工艺、服装、文创产品设计、室内软装等专业课程,为乡村打造传承性、艺术性、纪念性、实用性的非遗衍生品和非遗元素包装设计的本土文化特色产品,实现“让艺术设计理念走进乡村振兴”和“让乡村非遗元素融入课堂”的良性循环。 芜湖区县新闻网
永葆劳动人民“本色”,为美好生活以育“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通过校地合作共建乡村振兴学院在“乡村大课堂”开展劳动实践课程,将实训室放在乡村里田坝边,先后组织500余名学生前往北碚区深入农村生产生活,用画笔记录古镇的劳动场景;荣昌药材园中‘枳壳’的采摘体验;黔江桑蚕养殖和烤烟采摘体验;荣昌区参与“荣昌陶”作品制作实践等。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在锻炼中磨炼意志,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晋中新闻网
据悉,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群建设成效显著。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学生获市级部门及以上奖项350余项,其中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项、“巴渝工匠”杯职业院校技能竞赛15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4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庆赛区8项。团体获市级优秀团学组织2个,入选2022年重庆市高校“一校一品”十佳团学工作品牌1个等;在特色育人品牌上,教师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和2022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金奖1项;立项省市级教改和思政育人项目35项、高水平论文15篇、校本教材11部,作品入选国际级美术展览1项,国家级美术展览10项,省市级展览300余项;在成果交流上,让“三农”元素充分融入毕业创作、科研创作、社会服务、课堂教学、创新创业等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创作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将育人实践于乡村振兴,以育人促进乡村振兴,育人成果和经验做法得到社会及同行的广泛认可。